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具有工会背景的省属本科高校,山东管理学院积极发挥山东省教育厅、山东省总工会共管的体制优势,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,强化“五个抓手”,在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方面,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,让劳动教育变得扎实而有效。
强化政策引领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,将劳动、工会作为鲜明的办学特色,并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,先后制定了《山东管理学院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》《山东管理学院劳动教育评价办法》等文件,特别是山东省总工会与学校共同制定的《关于推进会校深度共建 助力我省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更是发挥了政策引领的龙头作用,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机遇。
强化师资培训。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取决于具有劳动意识的高水平教师,学校不断培养教师对劳动元素的“挖掘”能力,无论讲授任何专业课程,都要求教师能够挖掘“劳动”“劳动者”“劳动价值观”“劳动科学知识”等重要元素,并且能将知识、技术的学习“转换”为新时代劳动者所需要具备的劳动观念及能力。同时,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,任何专业课程都要设计对应的劳动实践模块,并且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合作,共同设计多元化劳动课程,以发挥“五育融合”的综合价值。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大平台,着力提升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及能力,不仅让大学生普遍受益,而且让大家走出校园,助力广大工人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提升,并在山东省工友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。
强化教学方法。劳动教育有了好的教学内容,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,还要把“怎么教”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开展劳动教育,就是要让青少年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、创造性劳动。对此,学校的任课教师着力打造鲜活的课堂教学,不仅向大学生讲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内涵及时代意义,并且创新教法学法,在课堂上开展“变废为宝”等展示活动,让大学生在“做中学”“做中思”“做中悟”的过程中,体会什么是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。面对弃之不用的冰糕棍、瓶盖、果壳、饮料罐、电线、快递盒等材料,山管的大学生们团结合作、手脑并用,将它们变成了实用美观的笔筒、风铃、装饰画、飞机模型、小台灯、收纳盒等可再次利用的物品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位大学生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,感受到集体的力量,明白了劳动必须踏踏实实、诚实勤恳,并且发挥了卓越的创造能力。同时,也明白了什么是节约,为什么要提倡节约,以及如何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。
强化校企合作。学校将与企业的合作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,并且作为深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应然之道。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,有能力接受真实的劳动任务。借助企业的真实环境,学校不仅让大学生得到“真刀实枪”的劳动锻炼,而且让他们有机会从更广阔、更前沿也更实际的角度学习和接触最新的生产技术,以及各种新的劳动形态。学校也不断邀请企业的劳动模范来校讲座,许振超、李仁壮、蔺红霞、王进等上百名各级劳模及工匠先后来校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,并担任学业指导教师。同时,大学生也走进企业,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劳模精神、体悟劳动本质,并且发挥所学,义务为企业及广大工友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,培养主动作为、甘于奉献的劳动情怀。
强化“文化建设”。学校素有“绿色校园”之美誉,并获批第三届“省级文明校园”。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“匠心苑”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建有工匠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及百年工运四大展区。在这里,既能和鲁班、欧冶子、宇文凯等古代的“能工巧匠”对话,也能受到吴运铎、王进喜、孟泰等老一辈劳动模范的精神感染,更能够看到袁隆平、钟南山、张桂梅等时代楷模的光荣事迹,感受到他们无上的人格魅力。在“匠心苑”入口,38颗红色铁钉坚实地矗立在大地上,并且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,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,不但彰显了学校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,也诠释了什么是脚踏实地、循序渐进、持续推进的“钉子精神”,映射出80多年来学校扎根齐鲁大地、为工会及教育事业全力奉献的深厚情怀。此外,学校图书馆的“特色馆藏”、工会理论展厅以及校园中处处可见的劳动标语,都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,并与“初心苑”“红色书屋”等具有红色文化魅力的校园景观及学习场所交相辉映,更加凸显了以劳动教育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独特价值。